Live Training
Orientation to
Meaning Reconstruction:
Book Club



Log out
Log in /
Sign up
Live Training
意義重構悲傷治療:
核心課程系列

2020年11月28日,
2021年1月16-17, 23-24, 30-31日
早上9點至下午1點
Robert A. Neimeyer, PhD
尼邁爾博士主講
吳嫣琳博士翻譯
整個課程系列為美金$550
當現今的喪親模式已變得更細膩和具實證支持的同時,供悲傷輔導員和治療師使用的實務技巧亦是如是。在這課程中,我們將探討近期建基於依附關係、因應和意義重構的悲傷模式,從而再深入學習一些相關的技巧。透過不同的真實臨床個案錄影,以及不同療愈工具的詳細指導,我們將討論和實習不同手法,以助案主把失喪的事實整合於他們的人生故事中;同時,也得以重構他們與摯愛的持續性連結。
學習目的
-
辨認與複雜性悲傷反應有關的風險因素,以及診斷複雜性悲傷的特徵;
-
探討創傷導向的悲傷理論,並掌握其代表性的干預手法; 以及
-
探討依附導向的悲傷理論,並應用相關的干預手法,以重整喪親者與逝者的關係。
課程日期與大綱
第一部分:悲傷與其複雜性
2020年11月28日
-
意義重構的新發展:推展悲慟理論與實務
-
調適性悲慟:從哀悼轉化成意義
2021年1月16日
-
評估喪親的複雜性狀況:強烈悲傷之風險因素
-
延長性悲傷障礙 / 複雜性悲傷:診斷特徵
第二部分:處理死亡的事件故事
2021年1月17日
-
悲慟過程之擺盪:雙重歷程模式
-
臨在的力量:建立一個鞏固的基地
2021年1月23日
-
復原性重述:原則與實務
-
類比式聆聽:在隱喻中創造意義
2021年1月24日
-
療愈性日記:整理對失喪的理解
第三部分:探索關係的背景故事
2021年1月24日
-
持續性連結:在喪親中尋索烙印
2021年1月30日
-
再次說「你好」:介紹我們的摯愛
-
愛護與挑戰:譜出個人的安全基地
2021年1月31日
-
連結或枷鎖:審視關係中的複雜狀況
-
重開對話之門:與逝者的對應交流
線上課堂時間
-
新加坡時間早上9點至下午1點(等同台灣和香港時間)
Zoom會議鏈接和相關學習課材將在開課前幾天,通過電郵發送給所有報名上課的學員。
培訓課程講師
主講講師
Robert A. Neimeyer, PhD 尼邁爾博士是美國孟菲斯大學心理學系的名譽教授,也是美國波特蘭失喪與變遷學院的總監,同時也積極為不同案主提供諮詢和治療服務。 尼邁爾博士已出版了30本書,其中包括Routledge有關悲傷治療的技術叢書,並擔任《死亡研究》的編輯。他撰寫了500多篇文章和章節,並是一位很受歡迎的研討會演講者。目前,他正在努力推展一個更為恰當的悲慟理論,視悲慟為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。為了表揚他的貢獻,他曾獲了死亡教育與輔導協會,以及國際個人意義網絡的終生成就獎。
Robert A. Neimeyer, PhD

翻譯、協教講師
吳嫣琳博士目前是私人執業心理治療師,亦是美國波特蘭失喪與變遷學院的副總監和培訓導師。她曾任新加坡兒童癌症基金會的首席輔導員,專職於與癌症有關的安寧療護、臨終和喪親輔導。她是新加坡輔導協會的註冊輔導員、高級臨床會員和被認可的督導員,也是美國死亡教育和輔導學會的生死學院士,並澳洲雪梨一個癌症支援和喪親事工的顧問。她擁有多年的輔導經驗,包括處理青少年犯罪行為、婚姻衝突、家庭暴力、精神心理困擾、囚犯監禁問題、失喪與哀痛、以及危機處理等個案;並有經驗為不同領域的輔導員、社工和治療師等提供督導。歷年來,她亦曾受不同機構和團體的邀請,在本地和國外給與不同課題的培訓和個案諮詢。
Carolyn Ng, PsyD
.jpg)
整個課程系列為美金$550
有關查詢,請電郵吳嫣琳博士。